擁抱陰影-從榮格心理學探索心靈整合

什麼是陰影(shadow)?榮格心理學中,陰影是意識覺知不到的層面。陰影是我們內在的盲點,別人或許看的到,自己卻看不到。但它卻投射在我們生活周遭,深深的影響我們的人生。我們一生都耗盡氣力不斷的對抗自己的陰影,卻忘了它是我們心靈的一部份,是保護我們生存的機制。因此,心靈整合需要勇敢的直面陰影、擁抱陰影才能讓我們成為完整的自己。

什麼是陰影(shadow)?

榮格心理學中,陰影是意識覺知不到的層面。陰影是我們內在的盲點,別人或許看的到,自己卻看不到。但它卻投射在我們生活周遭,深深的影響我們的人生。我們一生都耗盡氣力不斷的對抗自己的陰影,卻忘了它是我們心靈的一部份,是保護我們生存的機制。

陰影的本質來自「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型,「集體潛意識」是全人類心靈相通的經驗庫,裏面充滿無數的原型(archetype),這些原型是不分善、惡的原始意象(primordial motif),這是與生俱來的,是人性的一部份,在人類世代繁衍下不會消失,就是因為它是人類生存的機制。

「所有神話、所有宗教和所有主義的本質內容都是原型。原型是靈性或反靈性:最終證明它是什麼,取決於人類的思想態度。」
– 榮格  
‘The esential content of all mythologies and all religions and all isms is archetypal. The archetype is spirit or anti-spirit: what it ultimately proves to be depends on the attitud of the human mind.’ [1]

陰影本身並無所謂的正面、負面,你可以神話它、也可以妖魔化它,就看你怎麼定義它。然而為什麼陰影通常連結到負面的特質?因為貪婪、懦弱、恐懼、自私、憤怒…等人類基本特質,它們被人類思想歸為負面、反靈性、魔鬼的特質,在孩提時代到成人時代慢慢被意識的認知給取代了。一旦我們顯露這些特質,遭受責罵、羞辱以後,意識就將它貼上負面的標籤。從意識開始學會分辨是非、善惡、道德、不道德等事物,若產生負面特質的動機、想法、欲望或情感,會讓良知陷入焦慮和痛苦、譴責自己,因此意識會否認、壓抑這些不良特質,然而這些特質並不會消失,它隱藏在潛意識中,藉著意識將它「投射在別人身上。

「個人潛意識的內容是人在一生中所學習獲取的,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則是從開始時就一直存在的原型。陰影是一種挑戰整個自我人格的道德問題,若沒有相當大的道德努力,任何人都無法意識到陰影。要意識到陰影,需要認識人格的黑暗面是存在且真實的。-榮格  
‘Whereas the contents of the personal unconscious are acquired during the individual’s lifetime, the contents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re invariably archetypes that were present from the beginning. The shadow is a moral problem that challenges the whole ego-personality, for no one can become conscious of the shadow without considerable moral effort. To become conscious of it involves recognizing the dark aspects of the personality as present and real. ‘[2]

個人潛意識的主要內容是「情結」,情結會加深陰影的感受。在人生成長過程中所學習到的人生的經驗,我們把相似、相反、共同存在、或有因果關係的想法和感受串連在一起,形成信念或情感的心結,特別是經歷過創傷或強烈的情感的記憶,負面的情感或有違道德的想法會被意識壓抑下來,進入個人潛意識中。然而情結會時常干擾、打斷意識的思考,不斷將你的焦點放在陰影上。

陰影的本質來自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型,是人類與生俱來最基本的特質,我們用盡一生的氣力去隱藏這些本質,不敢承認它的存在,而又一次次的和那些討厭的特質作對,不斷對抗生活中自己投射出去的魔鬼,讓自己不斷的受傷。如果你想要停止這種令你身心匱乏的鬥爭,最好是勇敢的面對它、擁抱它,讓它成為你心靈的一部份。

陰影

每個人都有陰影

「每個人都帶著陰影,在個人覺知的生活中體現越少的部份,陰影越黑越深。」- 榮格
Everyone carries a shadow, and the less it is embodied in the individual’s conscious life, the blacker and denser it is.’ – Jung
[3]

人都有陰影,只有超越這個世間的覺者才沒有陰影。倘若有人稱自己沒有陰影,就是自我意識膨脹,看不到內在的盲點。榮格認為陰影是覺知之光照射不到層面,是自我意識上最不認同、不願意成為的那種特質。然而我們越是逃避或壓抑它,它對我們的影響就越大、越深。在不自覺之下,陰影深深支配著我們的人生,它會占據我們的意識,介入意識的判斷、分辨能力,使我們做出偏執的選擇。在生活的每個層面,我們都深受陰影的侷限,如:心理防衛機制、擇偶 、擇業、子女教養方式、理財方式、溝通方式、為人處事…等。

「『沒有任何陰影的人』是統計上最常見的人類類型,他想像中的自己其實只是他所想知道的自己。」- 榮格
‘The “man without a shadow” is statiscally the commonest human type, one who imagines he actually is only what he cares to know about himself.’ [4]

有句道理說:「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但很多人對這句話的質疑是,「我哪裏有那麼糟?」「為什麼我老是遇上這種人?」一個拼命辛苦工作的人,會覺得身邊的人都很懶惰;一個時刻在乎別人感受的人,會覺得別人都漠視自己一個心思敏銳的人,會覺得別人都神經大條一個大公無私的人,會覺得身邊的人都很自私一個辦事本領高的人,會覺得他人平庸沒本事。
「我的缺點就是對人太好、太相信別人、我太善良,所以我才會被利用、被踐踏、被欺負、被壓榨。」
「我的人生字典裏沒有自私
兩個字。」
「如果大家都像我一樣,世界會變得更好,我的心理就會好受些。」

可以歸咎陰影造成口誤或其他錯誤 […] 它們揭露了自我意識否認的情感和動機。陰影經常會投射在別人身上。仔細看看一個人最譴責其他人的哪些特質(貪心、不寬宏大量、不顧他人…等)通常顯示,他不承認自己擁有這些特質。」-榮格
‘The shadow might be sai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ose slips of the tongue and other “mistakes” […] which reveal feelings and motives which the conscious self disowns. The shadow is also often projected on to others. Examination of those attributes which a man most condemns in other people (greed, intolerance, disregard for others etc.) usually shows that, unacknowledged, he himself possesses them.’ – Jung[5]

「正如我們傾向於假設世界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我們天真的假設人們就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不幸的是,在後者情況下,沒有科學測驗可以證明感知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儘管在這裡被嚴重欺騙的可能性比我們對現實世界的感知要大得多,但我們仍然天真的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我們的人類同胞身上。通過這種方式,每個人都從自己身上創造出一系列或多或少基本上建立在投射的想像關係。被我投射而感知的人是一個形象,或者是一個形像、符號的載體。所有潛意識的內容都不斷的被投射在我們周圍,唯有認清對方的某些特質其實是投射出來的形象,我們才能區分投射和對方的真實特質。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到對方的特質是投射來的,除了天真的相信它是真的屬於對方以外,我們什麼也做不了。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充斥著這樣的投射。」-榮格 

‘Just as we tend to assume that the world is as we see it, we naively suppose that people are as we imagine them to be. In this latter case, unfortunately, there is no scientific test that would prove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perception and reality. Although the possibility of gross deception is infinitely greater here than in our percep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we still go on naively projecting our own psychology into our fellow human beings. In this way everyone creates from himself a series of more or less imaginary relationships based essentially on projections. […] A person whom I perceive mainly through my projection is an imago or, alternately, a carrier of imagos or symbols. All the contents of our unconscious are constantly being projected into our surrounding, and it is only by recognizing certain properties of the objects as projections or imagos that we are able to distinguish them from the real properties of the objects. But if we are not aware of that property of the object is a projection, we cannot do anything else but be naively convinced that it really does belong to the object. All human relationships swarm with these projections.’ [6]

陰影投射在生活周圍的人身上的方式:

情感投射:

指責受害者(Victim blaming):受害者常被人批評,人們的理論是受害者自己招惹別人,引起別人的敵意,是受害者製造問題。這是人類陰影投射的作用,把自身的弱點、易脆弱處投射在別人身上,藉著蔑視、責怪別人的行為來擺脫自身的負擔。

婚姻上的愧疚感(Marital guilt):精神或身體出軌的一方,會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愧疚感而責怪另一半的缺失是造成自己出軌的原因。自我價值感低的一方,會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而經常吃醋或懷疑另一半是否出軌。

欺負(Bullying):欺負人一方將自己內心的脆弱、害怕和不安全感投影在被欺負者身上。藉著這種侵略性的行為, 讓自己心理得到安慰補償。好比:打罵行為、漠視他人、威脅他人。

一般內疚感(General guilt):因為逃避良心譴責所以說謊、指控、誣賴或誣告他人。

讀對方心意(Reading each other’s mind):把自己的喜好投射到喜歡的人身上,認為對方和自己相似。

願望投射(projection of hope):病人會把治癒的希望投射在治療者身上,追星者把自己對美好願景投射在崇拜的偶像身上,狂教徒為粉飾自己信心不足而投射狂熱的奉獻行為,信徒把神格理想投射在靈修導師身上,就好比每個宗教都等待救世主來臨。

省思自己是否把許多陰影加諸在他人身上?

每段人際關係其實或多或少都是我們想像出來的關係。每個人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形象或形象的載體。
電視劇裏扮演歷史上忠奸角色為了讓觀眾深入情節,多是刻劃忠奸的嘴臉。然而生活中,大部份的人都是處於黑白不分的地帶,沒有百分百的惡,也沒有百分百的善。人的動機、情緒通常都是複雜且多元。

如果不斷的把負面陰影投射在他人身上,會突顯自己良善的部份,看到的盡是他人罪惡的嘴臉。若自己是接受他人的投影的對象,則需反思,對方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如何改善這段關係?如果別人投射他們的願望在你身上,特別是宗教人士,若為了自己的面子或權威,而隱藏自己也有陰影,有時可能忙到精疲力盡,才發現自己熱衷的人格面具並不是真正的自己。

擁抱陰影

擁抱陰影的方法:

  1. 列出你生活中讓你最憎恨、最痛苦的特質有哪些?
  2. 生命中有什麼創傷或情結與這些特質有關?
  3. 從什麼時候開始討厭這些特質?
  4. 反思自己是否有這些特質?過去自己展露這些特質時,是否曾被人貶低、羞辱過?
  5. 這些特質是否曾保護過你?是否曾幫助你?
  6. 停止責怪讓你最憎恨的特質,停止自責。
  7. 觀察擁有讓你憎恨特質的人,是否擁有其他你認為良善的特質?
  8. 列出三到五個你引以為傲的特質。
  9. 承上題,寫下你引以為傲的特質的相反詞。
  10. 這輩子,我騙過自己最大的謊言是什麼?
  11. 這輩子,我騙過別人最大的謊言是什麼?

以上的問題是讓自己誠實的面對陰影,接受陰影是來自心靈的一部份。
如果你看到「自私」的特質,在心裏重復告訴自己:「我有自私的一面」,直到自己不憎恨或覺得羞愧。
看到「懶惰」的特質,在心裏重復告訴自己:「我有懶惰的一面」,直到自己不憎恨或覺得羞愧
這些特質都是你的一部份,你的心靈有千萬個不同的層面。
少了它就不是完整的你。
當你發現這些特質也曾幫助過你,你就不會那麼討厭它。
當你再看到別人有這些特質時,你就不會被別人踩到地雷,甚至你開始理解為什麼對方會有這些特質。

活出完整的自己:接受每個層面的自己

陰影不是地獄般的詛咒,陰影的背後都是一份來自神性的禮物。若沒有「苦」,怎麼知道「樂」?若沒有陰影,怎麼知道人類是「共同體」?
人類演化幾百萬年的過程,陰影就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機制,它來自於人類心靈共通處。上帝創造的一切都有它的價值存在,若它是一無是處的特質,早就該在演化過程中淘汰殆盡。所以生命中若出現許多侷限性的、違逆性的,甚至悲劇性的境遇,讓你感到身心疲疺,這些境遇就是為讓你認清人性的價值所在,從陰影的投射當中了解「個人潛意識」中無數的情結,需要你去慢慢解開。如此一來,你的同理心(empathy)就會越來越強大。你給別人的愛,會慢慢從自私的愛擴大成神性的愛。你寬恕別人的錯誤,就像神寬恕你的錯誤。

「[…]人若沒有經歷他人的環境和遭遇之前,是不可以論斷人的。如果你能用他人的立場的方式去了解他為什麼這樣想、為什麼這樣做?你的生命也必有許大改變。諺云:「知曉一切就能饒恕一切。」但人又怎麼可能完全去了解每件事和整個人呢?所謂易簡功夫終久大,而修行最易簡的功夫便是對每一人、每件事都請求原諒,並心存感謝。」- 師尊老大人

「有言:以悲憫的心看待一切,世間才會充滿生命。這是你的心靈給予世間生命,還是你的眼睛賦予所見之物生命?每一個微塵存在的背後,必然有意識和智慧,不然你所處的世界只是一個包裹的屍布。
恐懼、無知、憎恨、貪婪是人類最基本的特質,也是這些特質使人類居住的世界,由最美麗的花園變成一座最現實的地獄;環境的刺激、窮困的壓迫、魔鬼的試探,變成一個懷疑、尋樂、怒吼的時代。是否只有這一個生存之道,還是因為經過人類身上的某些特質,不經意使世界變成一個人人憎惡又惡性循環的基因種子?也有人說:世間不是沒有太陽,但愚蠢的人總是背對著陽光,沉浸在自己的陰影下,如此只有輾轉循環,永無寧日。」- 師尊老大人

因此當我們看到生活中所投射的出來的負面特質,最重要的是不要死死的盯著陰影、執著自己投射出來的陰影,而是從陰影中認識到由於自己心中仍有某些執念,執著某些人性的特質,因為這樣的執著讓我們本來美好的生活變成了地獄。所以要解救我們脫離陰影的方法是,以「悲憫的心」看待世間的一切,知曉一切就能饒恕一切。而修行最簡單的功夫,便是對每一人、每件事都請求原諒,並心存感謝。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做到「擁抱陰影」。

參考資料:

 

[1]Jung, C.G. 1981. Volume 8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psyche including “synchronicity: and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secon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206

[2]Jung & Storr  (1997) The essential Ju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91

[3]Jung, C.G. 1938.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In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West and East,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 11. p. 131

[4]Jung, C.G. 1981. Volume 8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psyche including “synchronicity: and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secon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208

[5]Jung & Storr  (1997) The essential Ju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87

[6]Jung, C.G. 1981. Volume 8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psyche including “synchronicity: and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secon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264

 

Share thi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