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項幫助杏仁核平復焦慮的方法,4項幫助大腦皮質平復焦慮的指南

6項幫助杏仁核平復焦慮的方法,4項幫助大腦皮質平復焦慮的指南。

不是每種焦慮都一樣。先找出你的焦慮原因,才能安撫你的焦慮。
廣泛性焦慮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對許多事情或活動會有預期性的過度焦慮和擔心,經常處在高度緊張中,難以放鬆,變成慢性、長期的焦慮。情境性焦慮 (situational anxiety):更換新情境時造成的擔心、緊張,例如:入學、結婚、生小孩、離婚…等。以上兩種焦慮皆是來自大腦皮質過度思考反應,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刺激,而造成失眠、消化不良、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生理反應。

恐慌症 (panic disorder):  特徵為恐慌發作 (panic attacks),即突然而來並反復發作的極度恐懼,同時伴隨著冒汗、心悸、呼吸急促、眩暈、耳鳴、顫抖、等症狀。你可能感到自己思緒混亂、瀕死、失控、失去理智。發作可達5至20分鐘。恐慌症發生通常是杏仁體對你不自覺的因素產生的壓力反應,這些因素不一定是實際的危險,雖然很難明確指出原,但感官接觸的某些訊號會喚醒杏仁體的情緒記憶,身體馬上分泌腎上腺素,刺激交感神經,引發一系列交感神經反應:心跳加速、血管收縮、呼吸急促、肌肉緊繃、放慢胃腸蠕動。通常杏仁體會反覆的在類似的場所引發恐慌症,如:人群中、開車時、宗教場所、或商店中,形成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另外特殊恐懼症(specific phobia)則是指特定的事物或情境導致的焦慮症,例如:某種動物、血液、人形娃娃…等,或特定情境如:過橋、吞嚥、密閉空間…等。人們通常知道這些事物或情境沒有危險性,但面對它們時仍會造成恐懼。

 

幫助你的杏仁核平復焦慮

杏仁核的作用比腦皮質快好幾倍,所以恐慌症發作時,通常無法藉著大腦皮質的思想功能可以平復下來。而是要藉著身體的副交感神經幫助你平復身體壓力反應。通常醫師處方開的精神疾病的藥物都有平靜杏仁體的功用。中藥也有一些安神的方子。如果選擇另類療法,需要有足夠的信心和努力,訓諫自己放鬆,平復杏仁體反應。以下有些方法:

  1. 深呼吸:方法是放慢你的呼吸,使用腹式呼吸法,將一隻手放在胸前,另一隻手放在腹部。緩慢而深沉的用鼻子吸氣,將空氣吸入肺部,胸口不要起伏,把氣吸到腹部。吸氣時肚子會膨脹,吐氣時肚子會消下去。每天可練習三次,每次五分鐘。這樣的呼吸法可以幫助加強你的意識控制呼吸。腹式呼吸法會是一種通過收縮橫膈膜,起動副交感神經的放鬆功能。

     

  2. 放鬆肌肉:先意識自己全身緊繃的肌肉,從額頭是否蹙眉、牙關是否緊咬、肩頸後背是否僵硬。配合腹式呼吸法,開始專注慢慢放鬆一處肌肉,再接下一處肌肉。
  3. 冥想:配合以上兩種方法,可配合道家修法,舌頂上顎,眼觀鼻、鼻觀心。在腦海中默念一句宗教咒語、神佛名號、或反覆給自己的意識下指令如:「放鬆」、「放下」。
    或閉上眼睛,藉著想像或觀想法,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想像自己換了不同的情境,如:觀想自己在花園、海邊,或令自己安心的地方。

4.運動:日常保持適當的運動,找你喜歡做的,不過於激烈,醫生允許你做的運動。這會幫助你不要聚焦在煩惱的事物上,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如:跑步、瑜珈、跳舞、唱歌、有氧運動…等,活動筋骨可以放鬆肌肉,改變心率時會幫助分泌血清素、內源性大麻素,可以影響我們的心情。

5.補充睡眠:足夠的睡眠會讓你的杏仁體對負面的情境少些反應。當人進入深度睡眠,快速動眼期(REM),通常夢在這時產生,腦子會進入重整記憶,釋放情緒壓力。

6.針灸、按摩:許多研究表示針灸或按摩無藥物治療的副作用下,能調節血清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緩解焦慮症。

助你的大腦皮質平復焦慮
如果你恐慌症發作,事後不斷回想恐慌的情景,會加深杏仁體的情緒反應。因此可以做以下幾個方法:

  1. 記住這只是一種感覺:只是你的驚嚇反應,如果你想像自己會心臟病發、會發瘋,這樣可會加深杏仁體反應。只要告訴自己的意識不要過度解讀焦慮反應,這樣會比較快平復。
  2. 不要專注在恐慌發作的反應上 :不要一直擔心恐慌症發作。太專注在身體的恐慌的感覺,會加深焦慮。
  3. 讓你自己分散注意力:試著想其他的事情。可以進行認知行為療法
  4. 不要在意別人怎麼想:很多人在恐慌症發生後,擔心別人的眼光怎麼看自己,讓自己覺得很不好意思。試著說服自己不要擔心別人的想法,很多人其實並不在意。

當你不斷煩惱、擔心時,如果有人在你身邊告訴你:「別擔心。」或許會讓你定下心來。所以如果自己能以認知行為療法,或尋求專業心理師進行心理咨詢,可以幫助我們平復腦皮質性的焦慮。

  1.  找出引發焦慮的因素曾經發生過一些令我們恐懼的情境,經過大腦的聯想功能,把引發因素負面和負面的情境連在一起。例如:當事人曾被性侵,被性侵前曾聞到某種香水,因此大腦皮質將恐懼與味道聯結,造成以後聞到香水時,杏仁體引發情緒反應。曾被父親家暴的孩子,長大後遇到工作環境中有同事的聲音、語氣像他的父親,就會造成焦慮反應。引發焦慮的因素有視覺性、聽覺性、嗅覺、觸覺、情境…等。
  2. 學會理清引發焦慮的因素並了解杏仁體反應:如果已遺忘最初的恐懼情境,可能心理創傷是發生在兒童時期,或在母胎孕期,或者是潛意識心靈上的創傷,可以找專業心理治療師,透過回溯過催眠法去找到恐懼的根源。然而,可以透過意識的練習法,去了解焦慮的症狀是杏仁體反應。理解力可以幫助我們儘快平復焦慮反應。
  3. 藉著體驗再次訓練杏仁體去敏感化(Desensitization)是心理學中通過反覆接觸引發焦慮的因素,有時逐漸的接觸,有時突然接觸,由Wolitzky-Taylor發展的治療法這步需要足夠的勇氣,可以先從想像引發焦慮的因素開始,可以掌控身體反應時,再突然接觸實體,不斷訓練大腦皮質重新製造新聯結,加強新聯結。例如:如果害怕搭乘電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搭乘不同的電梯。不要在恐懼感很高時離開情境,一離開情境就會感覺放鬆,會加強杏仁體學會逃跑的功能。可以訓練自己這麼想:
  • 我知道我的恐懼會升高,但我可以處理它。
  • 專注現在的情況,我可以處理的。
  • 保持深呼吸,很快就過去。
  • 放鬆我的肌肉。
  • 我在改變我恐懼的聯結,我可以自主。
  • 我只要待到恐懼減少,我可以再等會兒。
  • 我會啟動新的大腦聯結。

    在此時要避免的是尋找安慰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會造成你去敏感化治療的效果,你要直接面對恐懼:
  • 在此時不要服用藥物讓自己安心。
  • 不要找個讓你安心的人陪同你。
  • 不要戴幸運物或唸咒語。
  • 不要用手機。
  • 不要站在出口附近。

等到恐懼反應減少之後,杏仁體學習到新的聯結。這樣訓練的方式,才能讓你的杏仁體學習放下舊的情緒記憶,記錄新的反應。

4. 改變你的詮釋來減少焦慮:認識你如何詮釋每件事情,腦皮質的功能就是幫助你詮釋你的經驗,並預測未來會發生的事。樂觀者其實是左腦皮質比較活躍,悲觀者其實是右腦皮質比較活躍。右腦比較專注於辨別威脅,所以活躍的右腦傾向於預測負面的事物。前額葉中有個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也被稱為依伏神經核, 是大腦中的娛樂中心,在獎賞、快樂、 成癮及安慰劑效果等活動中起重要作用。伏隔核會釋放多巴胺,多巴胺越高,負面的期許會減少,正面的期許會增加因此想要減少焦慮就要從轉換想法開始。因為你沒辦法不想,所以要轉變大腦思考的區域。

  • 用計劃來取代憂慮。
  • 開發左腦功能,具體寫下你擔心的事,多做運動、遊戲、理性分析。
  • 不要去想像事情發生不好的結果。使用正面的觀想法。

參考資料:
Telford Olivia (2020)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Simple Techniues to Instantly Overcome Depression, Relieve Anxiety, and Rewire Your Brain. Olivia Telford.
Pittman C.M and Karle E.M (2019)  Rewire your anxious brain: how to use the neuroscience of fear to end anxiety, panic, & worry. Echo Point Books & Media.

Share thi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