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與潛意識-榮格心理學

夢與潛意識

夢倒底是什麼?有一道門可以通向另外的次元,或自己的潛意識,夢就是處在這一道門的門檻位置。或許世間上有比清醒的時候,更加真實的世界,夢境就是你潛意識的投射。你覺得夢是真實的揭露你的想法,反應你在白天裏隱藏思維?或者你覺得夢和清醒時是兩個不相干的世界?

雖然睡眠是意識處於被約束的狀態,但人的心靈並不會停止存在、活動。意識僅僅是退縮著,沒有任何事物讓它保持注意力,它退讓給了相對的潛意識。但心靈活動明顯的持續進行,就好像人清醒時有潛意識的活動。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描述這個特殊的體驗。他指出我們意識上的動機和行為通常被潛意識干擾,潛意識的存在對我們來說是個不斷的驚喜。我們的口誤、筆誤和不自覺做的事,背叛了我們一直守護的秘密-有時候甚至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榮格 Jung 143)

一.意識與潛意識

睡覺就是人的潛意識活躍的時候。意識就像是個忙於認識世界的看門員,它喋喋不休,負責辨識、學習,記的東西很少。潛意識就像個資料庫的管理員,它沉默不語,不容易受干擾,也不輕易接受任何指令,它只負責記憶、儲藏。發生在意識層面所有生活的事物,同時也進行在潛意識層面。有些例子如清醒時沒解決的一些問題,在夢中得到解決,或很多念頭沒被思考的、很多感覺沒被感受的,會之後出現在夢中,用不直接的方式去觸及意識(榮格Jung 143)

意識是有邏輯的、有侷限性的,它負責分別、分開和分辨。然而夢完全是心靈的產物,是潛意識不偏不倚、自發性的創造。夢不被侷限,有時夢境甚至很荒唐,一點也不聰明。當然,有些夢是有邏輯的、道德的、有美感的,這種完整的夢很特別。但通常夢都是奇怪的、片段似的、有違道德、缺少邏輯或完全無厘頭。人只會覺得那些夢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也不想在意它。夢境要是不合邏輯,不要經過人為意識的修改,將它符合邏輯。而是要藉著夢境對照日常生活的心境,來了解潛意識中的觀念和情感。(榮格 55)

二.如何解夢?

詮釋夢的內容,就像詮釋做夢者的潛意識,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小孩子的思想可能比較天真,他心心念念想吃糖或吃冰淇淋,在夢中就會直接夢到吃糖或冰淇淋。然而大人的夢可能比較多是隱喻式的,想要的東西不會直接夢到,好比說,工作想升官發財,就夢見把老闆的椅子或皮包搬回家中,因為他有奪位或奪權的心理存在。在實境中這種夢是不合邏輯的,但在他的潛意識裏是符合邏輯的。因為人的思想複雜,會用掩飾的手法來做事情,所以夢境也出現掩自我和壓抑自我的夢境。

因此解夢的藝術不能從書中學來,解夢可以是客觀成面,就像是分析夢的內容,讓做夢者連貫到他自身的經驗或現實的記憶。主觀成面的解夢則是把夢中的一切看成象徵,它們對做夢者象徵不同的意思。然而我們要了解,幾乎夢的一切都是主觀的,因為做夢的人是導演、是作者、是演員也是觀眾,更是評論家。所以解夢時,主要引導做夢者了解夢中的一切都是自己意識的投影,都是人心錯覺的幻相,夢中所見皆是朝思暮想之事。(榮格66)

在夢中所見到的山河大地、人事物,就好像清醒所見的一樣,夢境就像是清醒時感受的現實。所以我們不覺得自己在夢中,夢中發生的事情大多不受我們控制,它們好像遵守了自己的法則一般,不斷發生,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發生。夢就像是一面鏡子,呈現我們潛意識的一切。白天清醒時,我們的意識不斷的壓抑許多妄想和情感,然而在睡夢中,妄想和情感都變成具體化。因此談到夢境時,要問問當事人對夢的感覺,不要執著夢中的影像,因為夢通常是釋放白天不自覺的念頭和感覺。

三.在夢中控制自己

靈修就是要讓我們的潛意識與意識能合為一體,實在的修行。誰能在夢中控制自己,誰才能做命運的主人。

因此問大家一個問題:
在夢中殺人、夢中姦淫或夢中貪財,有因果嗎?做夢者該不該對夢中的行為負起業報責任?
夢應該不屬善不屬惡,而是一種無記業,那你還需要為它負責嗎?
比如說你做了一個夢,夢到你原先日常生活中很討厭的一個人,可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你根本不敢對他說出你的看法,只好和他好像很虛偽的相處著,但是你在夢中卻對他大罵、大打出手,醒過來以後,你覺得自己不那麼討厭他了,好像你討厭他的情緒都在夢中得到釋放了,那你覺得這樣的夢算好夢?會因為這樣而有罪惡感嗎?

所以在夢中若釋放了日常生活中壓抑的情感,其實是得到一個平衡。不用對夢境耿耿於懷,只要透過這樣的夢去找到日常生活中的觀念,進一步調整內心,不要執著自己的夢境。

仙佛曰:
「佛說一切有,三界實有,法體恆有,乃是修行者應悟萬法一如,修第一義空。」
現實即夢,若認為現實與夢境有所差別者,即為妄見。
論曰:「若夢非實,便違契經。」
人生如夢,此身虛幻,愛憎輪迴,正所謂長寢大夢也,生生世世皆是照這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屬於自己的夢,夢者自己選擇自己在夢中的角色、家人、經歷、遭遇。
或許你們會問:「如果人生如夢,而我自己選擇在這場夢中的一切,為什麼我這麼不滿我的人生呢?我覺得我如果有可能選擇,我才不可能選擇這樣的人生。」
但這只是你們的想法,輪迴投生中,因為果報業力的牽引,善胎會顯出不善的樣子,不善者會顯出善胎的樣子,唯有真修實煉才能夠面對不善的胎,不起厭憎之心,面對顯善之胎,不起愛戀之情;唯有超然於向背之中,才能在生死、在夢中自覺自主。

參考資料:

Jung Carl (1981) Volume 8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psyche including “synchronicity: and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secon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acobi and Hull (1970) C G Jung: Psychological Reflections: A New Anthology of his Writings, 1905-1961 (Bollingen ser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hare this:

Leave a Comment